高考作文要想取得高分,一定要走出当前作文冲

摘 要

  临近高考,学生们在冲刺阶段很容易陷入作文训练的三个误区,从而导致了无法取得一个满意的作文分数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怎样避免进入这些误区。 误区之一:只训练话题作文

临近高考,学生们在冲刺阶段很容易陷入作文训练的三个误区,从而导致了无法取得一个满意的作文分数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怎样避免进入这些误区。

误区之一:只训练话题作文

不少教师从高一开始,平时的作文训练就只要求学生写话题作文( 文体不限)。他们认为,只要学生专门训练自己所擅长的文体,三年下来,写这种文体的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,进一步说,应付高考就没什么问题了。

这种作文训练的指导思想显然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,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,也是不能适应高考作文试题的变化的。

作为中学生,要会写记叙文、议论文等各种应当掌握的实用文体以及常见的应用文,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,只有这样,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。若只要求学生写某一种文体,势必导致学生其他文体的写作能力萎缩和丧失,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深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。

在话题作文训练中,学生一般不会选择写议论文,而目前大学生不会写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,这恐怕跟中学里这种作文训练方式有一定关系。“ 三自”( 题目自拟,立意自定,文体自选) 话题作文自从1999 年在全国高考试卷中粉墨登场以来,在作文教学中就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,这几年,尤其是从2004年起,随着高考地方卷的增多,高考作文题除了话题作文这一形式外,还出现了其他形式。它们在写作文体上开始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限制,这对于那些平时只训练话题作文,只写某种文体的考生来说,无疑是一种警示。

误区之二:缺乏科学性、系统性

平常的作文训练中,有的教师依据的是教材上所提供的训练序列,也有教师是自己去找一套或编一套训练序列,当然只要能达到《大纲》或《课程标准》上所规定的目的,都未尝不可,因为作文训练本应百花齐放、各具特色。

但是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,往往随意性很大,缺乏科学性、系统性,自然达不到训练目的。

作文训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,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内在规律。这就离不开训练的科学性、系统性,就要讲究训练的程序和步骤。比如要写人物的个性,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,如心理描写、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。如果连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都不会,写出人物的个性自然无从谈起。

事实上,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,其关于写作的编排体系就是科学系统、前后互相衔接的:

第一阶段( 第一册),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,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的规律,提高写作能力。第二阶段( 第二至五册),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、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,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,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小创作。第三阶段( 第六册),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,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律,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。从实际情形看,只要按照教材的步骤去做,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。

误区之三:重训练而轻讲评

在不少教师看来,学生只要多练习,写作水平就可以得到提高。于是每周布置一篇周记、一篇大作文,此外,平常还有一些小作文训练,并且举出魏书生先生的例子证明:魏书生先生要求初一的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,三年下来,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。

强调多写,从某种意义上说,没错。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主张多写,而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。多写的背后还要多读多思,还要告诉学生,动笔之前,要问问自己,为什么要这样构思,为什么要这样表达,换个角度是不是更好。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,那么教师就要给以具体的指导,这就是讲评。

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是非常必要的。不可否认,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高,甚至超过了教师,但这毕竟是极少数的;绝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在教师之下,还需要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。教师每次讲评都应有所侧重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。或者选取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,边讲评边指导学生修改;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,学生互评互改,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,懂得该如何写,这恐怕比那种机械地提倡多写多练效果要好得多!

#高考作文全民写作大赛#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